应激是动物受到强烈刺激或处于紧张状态时出现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反应。从进化的观点上说,它是个体生存的重要防御反应。近年来,猪应激疾病综合症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养猪界的高度重视。对于与其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猪应激综合征的治疗方法
治疗应依据激原的性质和应激综合征的程度,选用合适的抗应激药物。
猪群中如发现某些猪出现应激综合征的早期征候,如肌肉和尾巴震颤、呼吸困难而无节律、皮肤时红时白等,应立即挑出来单养,给予充分安静休息,用凉水浇洒皮肤,症状不严重者多可自愈。对皮肤已污秽紫绀、肌肉已僵硬的重症病猪,则必须应用镇静剂、皮质激素,抗应激药以及解除酸中毒的药物。氯丙嗦每千克体重用1一2毫克,肌肉注射,有较好的杭应激作用,同时可预防应激反应。鉴于激原可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或过敏性休克,故最好选用皮质激素作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其他抗过敏药如水杨酸钠、巴比妥钠、盐酸吗啡、盐酸苯海拉明以及维生素C、抗生素等也可选用。为解除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静脉注射。
猪场中常见的应激综合征有哪些?
1.母猪生产应激。母猪的生产任务是发情、配种、怀孕、产仔、哺乳,这些特殊生理活动需要特殊营养元素,应该给母猪发放“特殊津贴”,但生产中母猪不仅没有享受这种“特殊津贴”,往往是一般待遇都没有享受,另外,又要求母猪高产,如采取各种高产措施使母猪每胎产仔10头以上,应用早期断奶技术使母猪一年产两胎半,所以母猪往往是不堪重负,受到强烈刺激而发病,出现母猪生产应激。母猪生产应激的临床表现为:肢蹄软弱综合征,主要表现是肢势、步态异常,支持躯体困难和蹄出血、蹄裂,严重的出现产前产后瘫痪。母猪繁殖障碍:产仔数少,弱仔弱胎,胎儿不均匀;母猪产后泌乳不足;仔猪黄白痢发病率高,生长发育慢,仔猪初生重和断奶体重小;子宫复原不全;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乏情和不发情;母猪淘汰率增高。
2.仔猪断乳应激。断奶仔猪应激是由母仔分离、营养从母乳转向配合日粮、仔猪从分娩栏到保育栏的环境变换等三个方面的因素所引起。断乳应激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仔猪采食量下降,生长停滞、腹泻、背毛粗乱,营养不良,精神紧张,不食不睡。断奶应激对仔猪造成的影响有:断奶仔猪采食量下降15~20%,生长停滞(俗称掉奶膘);腹泻率达30~100%,平均为50%,严重的死亡率达15%;还并发水肿病;抗病力下降。
3.仔猪营养应激。断奶15日以后至20kg左右的仔猪习惯上称为保育猪,仔猪的保育是养好仔猪的关键,又称为保育关。过好保育关的关键是消除或减少仔猪营养应激。仔猪营养应激发生原因是仔猪生理功能不完善或部分营养成分过高,如豆粕过高,营养水平不够,抗营养因子作用,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寄生虫、疥癣、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以及长期腹泻或便秘引起的胃肠损害。保育猪常见仔猪营养应激现象有:腹泻率高、生长慢、臀尖背突、吃多则拉、长快则死,皮粗毛乱、长毛不长肉、机体抵抗力弱、闹栏、异嗜、拱肚、咬耳、咬尾。此外,因仔猪恋母、缺水,造成咬尾、吮尾、吮公猪包皮。
4.贩运仔猪腹泻综合征。近几年,广东、湖南、河南、广西等地部分专业户没有采用自繁自养的制度,而是从外地贩运购入仔猪。这些仔猪往往体质瘦弱,购入后15日内大量发生腹泻,腹泻率最低30%,最高达100%,平均为60%,严重的还可引起大量死亡,平均死亡率12%;并发猪瘟或温和性猪瘟,死亡率最高可达30%以上。腹泻停止后30~45日内生长停滞。其引起的原因是断奶应激、运输应激、仔猪营养应激(转换饲料)、体质差(补料少、体重轻)和并发猪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
5. 猪“应激猝死综合征”。近年来,养猪场出现母猪或仔猪突然死亡、且死亡率较高的现象。临床上以明显神经症状,体温高,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剖检,空肠可见黑红色和土黄色坏死性肠炎,肠内充满血样液体和气体,肠系膜可见许多大小不一的气泡。经毒物检测,细菌分离,小动物接种,血清学分型及免疫学试验,确诊为由A和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猪猝死症。
6.猪应激综合征(PSS)。本病主要表现为高代谢性肌病,体温过高及血液循环障碍,它包括“恶性高热症”(MH),背肌坏死症,运输性肌肉病,抓捕性肌肉病,心猝死病,PSE肉和干燥坚硬色暗猪肉(DFD)等,是猪的一种急性应激适应不良综合症。
主要临床表现:最初是肌纤维颤动(从尾向背肌,腿肌出现震颤),发展为肌僵硬,动物步履艰难、或卧地不动,白皮猪一阵红一阵白,后成紫绀色,心跳加快,达200次/min,气喘,体温升高(大约每5~7min升高1℃),临死前达45℃,80%以上的病猪在20~90min内死亡,几分钟内就发生尸僵,肌温很高,肌pH≤5,肌温降后,pH又上升。急性死亡者,受害肌肉在死后15~30min变成苍白,柔软和渗水状(PSE)、类似缺硒所致的白肌病。反复发作而死的猪,则出现DFD肉。
夏季高温谨防生猪热应激
热应激是指处于高温环境温度中的动物机体对热环境提出的任何要求所做的非特异性的生理反应的总和。
猪生活的最适温度为,初生仔猪27℃~29℃;断奶仔猪21℃~24℃;生长肥猪15℃~25℃;哺乳母猪16℃~18℃。
在最适环境温度范围内时,产热和散热保持平衡,饲料利用率高,抗病力强。超过最适温度范围时,猪的产热大于散热,猪需要通过呼吸蒸发和辐射散热,或通过减少采食从而减少体热产生来调节体温,这时热应激开始出现。
猪热应激后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一是高温引起摄食中枢兴奋性降低,从而致使采食量下降。由于热应激使猪机体内分泌活动出现紊乱,导致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调节物质代谢的激素分泌紊乱,从而引起了机体对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活动降低,继而降低猪的营养吸收,从而降低猪的抗病力。
二是通过呼吸蒸发来散热,呼吸频率加快,过度的带出体内水分和二氧化碳,形成呼吸型碱中毒,使猪体血液生化指标发生变化,酸碱平衡被破坏,降低血液中免疫球蛋白浓度,减少血液中淋巴细胞数目,致使体内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下降,抑制机体免疫机能,导致猪体抗病力下降,往往导致夏季附红体高发。
热应激除了导致附红体高发,还可导致生猪的高热症并发,对养猪场的养殖效益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在夏季高温季节即将来临时,加强生猪养殖环境管控,及早预防热应激的产生,提高生猪肌体免疫能力,杜绝生猪高热症的发生。
@ 514193.COM 兽药招商网 豫ICP备 08004691 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