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
资讯
  • 资讯
  • 兽药
  • 厂家
搜索
首页 兽药产品 兽药厂家 兽药品牌 热门 兽药资讯 养殖业 兽医在线 价格行情 专题 知道 兽药GMP
热点栏目: 生猪鸡蛋肉鸡行情分析牛羊价格水产价格特养价格问答苗猪价格

猪价将逐步趋平稳暴涨可能性不大

日期: 2016/4/11   来源:互联网   查阅:10849
概述:4月7日上午,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主题为“玉米结构调整和生猪生产形势”的发布会,农业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叶贞琴主持发布会并就玉米结构和生猪生产形势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通报,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4月7日上午,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主题为“玉米结构调整和生猪生产形势”的发布会,农业部办公厅主任、新闻发言人叶贞琴主持发布会并就玉米结构和生猪生产形势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通报,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生猪养殖户应**风险意识,理性补栏


叶贞琴:关于生猪生产形势,我介绍两个方面情况。


**,当前生猪生产情况如何?农业部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问题,抓生产保供应,抓监管保**,抓转型保生态,总体上生产水平一年比一年有提升。一是形成了比较充足的生产能力,十年时间猪肉产量增加了近1000万吨,基本上满足了人口增长、收入**、城镇化提升带来的新增消费需求。二是质量**水平稳定向好,畜禽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9%以上,特别是近几年生猪养殖中使用“瘦肉精”基本杜绝。三是养猪业转型升级取得**成效,2015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已经达到45%左右,比2005年**了32个百分点,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千家万户分散养殖的局面有了很大改观。


但是,客观地说,目前养猪业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生猪养殖场(户)年平均出栏规模小,还有55%的出栏肥猪由年出栏500头以下小散户提供。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格局特别容易出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情况,加剧生产和市场波动,保障均衡供给难度很大。从畜牧业发展环境看,环保压力对规模养殖的约束趋紧,突发食品**事件和疫病对生产冲击不能掉以轻心,畜产品进口压力越来越大。


第二,如何看待当前生猪价格上涨?生猪价格变化一头连着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中央关心,社会关切。从生产看,2015年全国猪肉产量5487万吨,占全球产量近一半。全国有近4000万个养猪场(户),养猪业对农民收入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养猪收入是农民很重要的收入来源。从消费看,猪肉是最主要的肉食品,在肉类结构中占64%。2015年猪肉人均占有量40公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近期生猪价格持续上涨,总的看,是前三年价格长期低迷的反弹,具有恢复性和补偿性。因为养殖效益较好,规模场(户)补栏积极性开始恢复,有利于增加后期猪肉供应,不会出现脱销断档。尽管猪肉价格的高位运行将维持一段时间,但随着生猪出栏的逐步增加,猪价将逐步趋稳,暴涨的可能性不大。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强化信息监测和预警,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加强疫病防控和技术指导服务等多项措施,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生猪养殖有过热的迹象,对于养殖场(户)来说,要**风险意识,既要理性补栏,不能盲目扩大产能,也要适时出栏,不要压栏惜售,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找到生猪养殖保供给与保环境的结合点


人民日报记者:现在大家都在提倡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很多省份也出台了生猪禁养的措施,包括农业部也出台了《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的意见》;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障供给,现在猪肉价格上涨和前一阶段的调整是不是有关系,大家都很困惑。下一步我们的生猪到底该养还是不养,应该怎么生产,怎么健康发展?


马有祥:当前来说,生猪养殖的环保压力确实是越来越大。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是传统农业的一大优势。原来养猪为了肥田,农牧结合得非常紧密。现在为什么养猪污染的问题突出了呢?它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原来农民既种地又养猪,现在相当一部分规模猪场就管养猪,种地的就管种地,所以经营主体分离了,污染的问题就来了,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废物处理这方面的规定越来越严,去年又出了“水十条”,所以养猪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但是,对于生猪养殖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保供给,我们现在要找的就是保供给和保环境的一个结合点,既要保供给,也就是要吃上猪肉,又要不闻臭味,找这样一个平衡点。近几年因为禁养、限养,生猪的调减量比较大。据我们了解,有10个省份已经启动生猪禁养区的划定。禁养区内的生猪规模场拆除搬迁的问题比较突出,这10个省影响了2000多万头的生猪出栏量,有一个省万头以上的规模场在禁养区内就被拆除27座,影响了40多万头的出栏量。


所以说,禁养确实是给生猪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也是我们下一轮发展中应该正视的问题,我们要在补短板方面下工夫,如果环保方面不达标,生猪规模养殖可以说寸步难行。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政策需要发力的地方。猪不是要不要养的问题,而是要养好的问题。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中国养猪饲养量占世界的50%,这么一种主要的食品,对治国理政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不可能不养,关键是要养好的问题。


猪价后市没有暴涨的基础和动力


农民日报记者:我想请问马司长一个问题,目前猪粮比处于9∶1的高位,超过了国家的预警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根据我们的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市场的观察,您对后期猪肉市场价格的走势有什么样的预期?另外,国家是否准备采取措施来调控目前的猪肉价格?其实每三到五年都会有一个猪周期的出现,猪肉价格的过高过快上涨或过低下行,对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都有很大影响,我们是否有切实的措施,尽量减少猪肉价格大幅度的波动?


马有祥: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希望对猪价变化有一个稳定的预期,价格在一定合理范围内波动。我们经常讲“猪周期”,“猪周期”是正常的,是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对价格作出的不同反应。回顾十多年来,生猪养殖经过了几个周期,大体上每一次波动都有它的相同点,也有它的不同点。**个相同点,直接原因都是因为供给的减少,就是生猪养殖量下降了,供不足需了。第二个相同点是,在价格高峰的时候或者最景气的时候,价格会冲得很高。大多数年份,生猪价格在春节后会有所下降,但是大家可以回想一下,2007年、2011年,还有今年,都是价格最景气的年份,价格在春节以后没有出现下跌,出现了反常的现象。几个周期不同的地方,我们分析,引起价格变化或者产能调整的原因是不同的。上两个周期,主要是猪周期加上疫病的影响。如果大家还有印象,一个是蓝耳病,一个是仔猪腹泻,本来猪周期在发挥作用,再加上疫病的影响,双碰头了,造成生猪产能的迅速调减。这一轮的特点跟原来不一样,虽然也有猪周期,但是赶上的是禁养,所以加大了产能下调的深度。


关于猪价,去年3月份进入一个上升通道,9月到11月中旬期间有一个小幅下行,之后又恢复上行通道,一直到现在,尤其春节以后涨幅较快。刚才这位记者问到,后期的走势怎么样,会不会继续冲高或者暴涨?我们分析,猪价维持高位应该是今年的常态,但是暴涨可能性不大,不存在暴涨的基础和动力。**,生猪产能在加快恢复。一二月份我们监测的种猪场二元母猪销量增加了近60%,这预示着生产能力的扩大。3月份第4周仔猪价格同比上涨了102.3%,翻了一倍,仔猪价格的上涨也会带动补栏积极性的**。还有一个**数据,3月份全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0.9%,能繁母猪存栏在连降近三年后出现企稳,环比持平。所以,从这三个指标看,产能在较快恢复。第二,从养殖成本看,今年推高养殖成本上升的因素,特别是饲料成本,跟以前不一样,这个因素弱化了。近期猪粮比价达到红色预警区间,很重要的因素是玉米价格的下调。如果按去年玉米价格每公斤2.4元计算,现在的猪粮比也还处于绿色区间。饲料在养殖成本中占的比重比较高,有60%~70%。现在的玉米价格降到2元左右,上涨可能性不大,所以饲料成本推动猪价上涨的因素基本不存在。第三,从疫病来看,比较稳定,没有大的疫情。疫病对养殖业的影响非常大,疫情稳定了,也是稳定市场供给的重要基础。第四,从需求来说,没有大的增长。因为经济进入新常态,整个宏观经济对消费拉动作用没有以前那么强了,对猪肉消费也有影响,所以需求上没有大的变化,不会大幅拉动猪价上涨。最后一个因素,猪肉的替代产品价格是下行的,禽肉价格基本稳定,牛羊肉和鸡蛋、牛奶的价格都是下降的。从以上五个因素看,今年猪价进一步暴涨没有基础和动力。


猪肉大量进口不必要、不合适也不可行


央视财经频道记者:2015年的1月到10月,中国的进口猪肉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30%,而且进口的平均价是12.3元每公斤,相比同期国内22.8元的均价,在巨大的成本差异面前,对我国的猪肉生产有什么影响?


马有祥:2011年开始,我国猪肉进口量增幅很大,但**量不大,去年冻猪肉进口不到80万吨,加上猪杂碎80多万吨,加起来160万吨左右。我国猪肉产量5487万吨,进口比例较低。关于猪肉进口的问题,我们有三个判断,一是大量进口不必要,中国人吃肉没必要靠外国,因为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从2010年开始,我国猪肉产量一直在5000万吨以上,改革开放初国内猪肉产量是1000万吨左右,现在是5487万吨,上了4个千万吨台阶,我们有比较充足的生产能力,也有非常灵活的市场发展机制。这几年尽管有猪周期,但也正好说明我们的生产能力是足够的,如果供不应求,就没有猪周期了。二是大量进口不合适。


生猪产业一头连着消费者,一头连着农民,近4000万户的养猪户,加上上游饲料工业,下游的屠宰、运销产业,产业链长,就业人口多,大量进口替代国内猪肉是不合适的。三是大量进口不可行。现在世界猪肉贸易量700万吨左右,日本、韩国、墨西哥等稳定依赖进口的国家,每年进口量400多万吨,剩余可进口的猪肉不超过300万吨,如果中国猪肉出现大的缺口,进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目前国内外猪肉存在比较大的价差,这是养殖成本不同造成的。下一步,我们将采取**措施,促进国内生猪产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稳定生产和市场。


免责声明:
1、本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版权若有侵犯,请在发表之日起30天内联系本网(致电我们或发邮件:80068959@qq.com),我们将在**时间内删除。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看过此文的,还关注了这些产品
相关阅读
**文章
相关标签
推荐专栏
专题回顾

Copyright  @  2019-2023  514193.COM   All right reserved.   兽药招商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3024023号-8  

媒体合作: 展会合作: 友情链接: 客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