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异食癖,大家都知道,就是鸡食不该食的东西。常见的有食羽毛、鸡蛋、啄肛等,这种情况的患鸡,多是由于营养代谢紊乱,体内部分营养物质缺乏所致。养鸡场内若有发现鸡异食癖,应当予以及时治疗。
鸡异食癖的治疗方法
1.具体的治疗方法,要根据其发生的原因而采取适当的措施,主要的是改进饲养管理条件。饲料要配合适当,不能单喂某种饲料,特别是有些重要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能缺少,在饲料中添加 0.2%蛋氨酸,会减少鸡群发生恶食癖,并且可以提高母鸡的产蛋量。
2.母鸡的食毛癖是饲料中硫化物的不足而引起,在饲料中补充硫化钙粉(把天然石膏磨成粉末即可),用量为每只鸡每天补充 0.5~3.0 克,效果很好。
3.有些恶食癖是由于饲料中缺乏食盐引起,可在粉料中短时期添加2%食盐,连续 3~4 天,可能有效。但这种食盐含量高的饲料不能长期饲喂,否则会发生食盐中毒。
4.如果是由于外伤或寄生虫病引起的相互啄食,应将病鸡隔离治疗。此时,要注意鸡群不能过分拥挤。育雏室内温度要适宜,雏鸡有宽敞的活动空间,能够得到充分的运动。
鸡异食癖的病因有哪些?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
1.无机盐不足或缺乏,如钠、钙、铁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导致异食。
2.某些维生素不足或缺乏。特别是维生素b族的缺乏,是常不起异食癖的原因,因为维生素b是体内与代谢有:关的许多酶和辅酶的组成成分,当其缺乏时,可导致体内代谢紊乱。
3.某些蛋白质和氨基酸的缺乏,也导致鸡的异食癖,如鸡的食毛(羽)癖主要是这个原因。
4.鸡舍环境因素,如通风、温度过一离、光线过强以及应激反应环境的改变,也导致异食癖的发生。
鸡异食癖如何预防?
1.选择营养均衡的饲料。养鸡场必须根据鸡群不同的生长阶段供给不同的饲料,确保鸡群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并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营养均衡,满足鸡群足量的营养供给。在饲料中合理添加搭配蛋白质、钙鳞和维生素等物质,饲喂时应定时、定量的投食,并根据需要适量的投食青绿饲料,均衡鸡群营养供给,提供24h不间断干净饮水。
2.改善养殖环境。鸡异食癖现象的发生与不良饲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对光照强度和时间的合理控制。在鸡群饲养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的控制光照,是发挥鸡群最佳生长和繁殖性能,减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雏鸡在解除保温措施后应严格控制鸡群单位面积的鸡只饲养密度,严防鸡群拥挤、争斗、抢食等现象的发生。在日常管理中要加强日常监控,及时发现不良啄癖行为,严防演变成严重的后果。加强环境控制,保持鸡舍和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并保持良好的通风与换气,确保饲养过程中有一个良性的环境,同时严防舍内的氨气和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超标,引发其他疾病的发生。
3.调控适宜温湿度。规模化、全舍饲养殖模式下,雏鸡群、育成鸡群对温湿度要求较高,温湿度不适极易诱发本病。推荐1耀10日龄雏鸡群相宜温度为32耀33益、相对湿度为70豫曰11耀20日龄雏鸡群为30耀32益、相对湿度60耀65豫曰21耀30日龄以后可逐渐降温渊脱温下架冤,温度以22益依1益左右无明显影响,相对湿度65豫。
4.均衡控制饲料营养供应。根据本场实际,舍饲模式应科学配置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矿微等营养物质全价的日粮,保证足量供应,定时、定量、有计划投喂,避免营养缺失而导致的鸡的啄癖行为曰散养鸡群、舍饲鸡群均需要适量补充青绿饲料,建议将蔬菜、新鲜牧草等青绿饲料悬挂高出,令鸡群不断跳起啄食,既可满足鸡群动物福利、补充天然维生素、增进抗病力,又能有效预防异食癖发生曰VA、VD、VB1、VB2几种维生素是密集型舍饲模式下必须倍量渊常量1.5耀3倍冤应用的营养物质,可以有效增进鸡的免疫力并预防本病曰针对高发病群可以日粮适量添加骨粉、羽毛粉、含硫氨基酸等物质,能有效降低本病发病率。
5.适时断喙。实践中,规模化、集约化、全舍饲养模式下,与肉仔鸡1耀3日龄、种鸡6耀9日龄进行必要的断喙处理,能有效预防本病发生曰平时饲养过程中,若发现个别异食癖渊啄癖冤现象,应随时进行制止并实施断喙处理,以防止本病进一步扩散蔓延。
6.消除各种不良应激因素。规模化养殖条件下,鸡群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各种不良应激因素均有可能诱发本病,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和制止鸡群中早期出现的机械外伤、互啄现象,对伤病鸡及时进行隔离治疗、专舍饲养,对其受伤局部清洗、消毒、碘伏液涂抹,必要时投喂一定量抗生素控制继发感染,以减少死亡损失曰消除环境中噪音污染、人为惊吓、光照强度过大、有害气体超标、温湿度不适等不良应激因素,以减少诱导发病几率。3治疗措施氧化钴1g,硫酸亚铁1g,硫酸锰10g,碘化钾0.5g研末均匀的拌入料中,可供成鸡1000只或雏鸡2000只1日的喂量曰或用啄肛灵2.7豫拌料连喂1周为1个疗程,隔1d后进行下一个疗程曰止啄止叫灵100g拌入50kg饲料中饲喂,对啄肛、啄羽、啄蛋、啄肉等3d内即可消除症状,预防量减半。
@ 514193.COM 兽药招商网 豫ICP备 08004691 号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