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病毒寄生广泛,易通过空气传播,传染性强,易变异,毒型多,且各型免疫原性不同。发病率高,幼畜死亡率高。接触病畜产品的人,手指间及口唇发生水疱,易迅速恢复。一旦发病,常呈大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因而被国际兽疫局列为国际法定传染病。
1 病因
⑴ 病畜和带毒动物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可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尤其是发病初期(症状出现前几天)排毒量最多,毒力也最强。
⑵ 康复家畜亦可带毒。因此,从疫区调运家畜到非疫区,也可引起本病暴发。
⑶ 屠宰后未经消毒的肉品、内脏、血液、皮毛、屠宰用废水,以及被污染的、饮水、饲管用具、车船等,野生动物、鼠、犬、鸟类及人都可带毒和散毒,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
⑷ 近年来研究表明,通过污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更易传播。
⑸本病是一种典型的中间媒介疫病,病毒可通过无生命的媒介物和活的媒介,将附有的病毒病料带到很远的地方,引起新的疫点,或从污染的**媒介物传至第二、第三媒介物,扩大传播。
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寒冷季节多发。
2 症状
口蹄疫潜伏期1~2d,病以口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侧卧不起或跪行。口腔黏膜有小水疱或糜烂;蹄冠、蹄叉和蹄踵等部位发红、微热、敏感,不久形成米粒至蚕豆大的水疱,内含灰白色或暗黄色液体,水疱破裂后表面出血、糜烂,一周左右痊愈。若有继发感染,则局部化脓坏死,引起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和卧地不起等。
病鼻镜、齿龈、唇、舌、咽、腭等部也可能出现水疱,破溃后形成浅表性溃疡;哺乳母的乳房和乳头也可能出现水疱或烂斑。
哺乳仔患病时,少见水疱和烂斑,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突然死亡,病死率极高。
3 病理剖检
口蹄疫的主要病变主要位于蹄部,有时也可在口腔黏膜、鼻镜、乳房等部见到,病变可见烂斑和溃疡,并覆盖黑棕色痂块。肠黏膜可见严重出血。心包膜可见弥散性和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又称“虎斑心”,心肌松软,黄褐色似煮肉样。
4 诊断
根据流行情况和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则有赖于血清学检查鉴定毒型。
实验室检查所需病料主要是水疱皮。采集病料时,首先将病蹄部用清水洗净,用干净剪刀剪取水疱皮,装入青霉素空瓶,**能采3~5头病的水疱皮,冷藏保存,迅速送检。检查方法传统的有补体结合试验、乳鼠血清保护试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琼扩试验,近来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据报道,此法比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更灵敏可靠。阻断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已用于进出口动物血清的检测。
临床上,本病应主要与水疱病区别诊断。区别主要根据病毒学和血清学试验来进行。
5 防治
5.1 严格执行口岸检疫,严密监视疫情动态。
5.2 清净地区场,首先应防止从污染地区传入本病,禁止或限制从污染区进或制品,以及其他易感动物的畜产品。对输入品应进行严格检疫。
5.3 场一旦发生疫情,应立即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并立即采取**措施,对患及可疑感染应一律捕杀、深埋或焚毁。对怀疑受污染的粪便、、圈舍及运输工具等,应进行严格**的消毒,禁止人、畜流动,消灭传染源,防止疫情蔓延。
5.4 对场或疫区及其邻近受威胁区的健康只,用口蹄疫灭活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5.5 在口蹄疫流行期或处理病等时,应注意防止经创伤接触感染。
5.6 发病后,轻症者经过10d左右多可自愈,而重症者一般作销毁处理,确需治疗时,应在严格隔离条件下精心饲养,加强护理,采取对症治疗,同时防止继发感染。
①口腔病变:可用清水、食醋、0.1%高锰酸钾、1%~3%明矾水或硫酸铅溶液等清洗口腔,2~3次/d。糜烂面上涂布碘甘油或撒布冰硼散。
②蹄部病变:可用3%来苏儿或硫酸铜溶液洗净擦干后涂结晶紫溶液或松馏油、抗生素软膏等,绷带包扎。
③对体质虚弱者,可考虑适当给予强心补液等,采取支持疗法,增强其抗病力。
免责声明:
1、本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版权若有侵犯,请在发表之日起30天内联系本网(致电我们或发邮件:80068959@qq.com),我们将在**时间内删除。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514193.COM All right reserved. 兽药招商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