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禽流感简介
禽流感(AI)又名“欧洲鸡瘟”或“真性鸡瘟”,最早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意大利,20世纪初发生于欧洲和美国。流感病毒分为A、B和C三个血清型,禽流感病毒(AIV)属于正粘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包括人、禽、猪、马等,B和C型主要感染人。家禽感染禽流感病毒后,有的不表现出**的症状,有的则表现为呼吸道感染和产蛋下降,严重者引起全身感染,导致100%死亡。近几年来,禽流感呈世界性发生和流行,给世界各国养禽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并且给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引起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2 禽流感毒株分类
禽流感病毒粒子表面覆盖有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别是血球凝集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根据HA与NA的不同,可以将禽流感病毒分为不同的亚型,目前已经鉴定出来15种HA亚型和9种NA亚型。根据致病性的高低,禽流感又可以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和无致病性禽流感(NPAI)。
3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
AIV在环境中的稳定性相对较差,物理因素如热、极端PH值,干燥等都能使其灭活。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鼻腔分泌物或粪便可以增强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使病毒得到保护。阴冷潮湿的条件有利于病毒的生存。冬天AIV在粪便中可以存活105天,4℃时可在粪尿中存活30-35天,在20℃可以存活7天。
4禽流感病毒的传播
由于AIV在呼吸道、消化道、肾脏和生殖器官中复制,因而它可以从感染禽的鼻腔、口腔和泄殖腔排放到环境中,其中在口咽部和粪便中含量**。病毒可以通过感染禽和易感禽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气溶胶及与带有病毒的污染物接触而间接传播。
4.1呼吸道传播
病毒的滴度非常高,产生的气溶胶是重要传播媒介。
4.2粪便传播
由于体积大,也是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4.3人、车辆、物品传播
可以通过人(污染的衣服和鞋),被病原污染的车辆、工具、物品等传播。
4.4野鸟和迁徙水禽
带毒的野鸟与家禽直接接触或粪便污染食物和水源造成感染。
4.5宠物鸟
带毒宠物鸟的流动可感染家禽。
4.6其他家禽
如带毒的家鸭、鹅可感染鸡群。
4.7猪
AIV可以在猪体内储存,进而感染家禽。
4.8垂直传播
AIV在孵化过程中致死鸡胚,因而很难垂直传播。
5临床与剖检症状
5.1 H9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
主要表现严重的呼吸道、消化道、生殖器官的病变。病鸡咳嗽、打喷嚏、呼吸罗音和流泪、鼻汁增多;出现腹泻症状,排出黄绿色、黄白色稀便;羽毛蓬乱、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产蛋下降,蛋壳退色、变薄;死亡率通常小于5%。
病变包括:气管粘膜充血、水肿,偶尔出血,气管粘膜有浆液性或干酪样渗出物,鼻腔流出粘液性到脓性的分泌物;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水肿,有脓性或干酪样的渗出物。
5.2 H5NI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
最急性的,不出现前驱症状,急剧死亡。
急性的感染鸡体温急剧上升,活动减少,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垂头蜷缩、昏睡;在发病后的3-7天出现神经症状,如头和颈部振颤、站立不稳、歪脖子等;采食和饮水量**减少。出现咳嗽、打喷嚏、呼吸罗音和流泪、鼻汁增多等呼吸道症状;产蛋量急剧下降,在感染后的1周内产蛋完全停止。
病变包括:出现内脏器官和皮肤的水肿、出血、坏死。头、面部、颈上部浮肿,脚下水肿并伴有出血点或渗出性出血。无羽毛部位皮肤如冠和肉髯出现坏死灶、出血。浆膜和粘膜表面出血,软组织出现坏死灶。如心外膜、心冠脂肪、腹部脂肪、胸肌、腺胃和肌胃粘膜出血,胰脏、脾脏和心肌出现坏死灶,肺脏水肿、充血或出血。
6诊断
6.1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剖解症状,免疫情况等可初步怀疑禽流感感染,但禽流感的症状和病变千变万化,与本病相类似的禽病甚多,且易出现并发病和继发感染,所以临床诊断非常困难。
6.2直接检测病毒的蛋白与核酸
可用PCR方法直接检测泄殖腔与喉头拭子样品。
6.3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用10-11日龄的鸡胚通过尿囊腔接种0.2mL样品的方法来分离病毒。用微量血凝试验(HA)测定病毒凝聚红细胞的能力,用已知表面抗原HA和NA亚型的抗血清与样品进行HI试验来鉴定病毒的亚型。
6.4血清学诊断
分别采集发病急性期和恢复期(发病2-4周后)的鸡血清,对比抗体效价上升情况。若抗体上升2个滴度以上,可确诊疾病。
7防控措施
7.1免疫
小规模、大群体的国内饲养模式很难做到**隔离,因此,**的疫苗免疫是控制禽流感发生的最**手段。据报道疫苗免疫后5天可以产生全身性的IgM抗体,2-3周后可产生良好的IgG抗体,针对于表面蛋白(HA)的抗体可以**阻止同源的HA或NA亚型AI感染时出现临床发病和死亡。我国现阶段实行LPAI免疫,HPAI免疫加扑杀的防控政策,自从2005年HPAI实施全面免疫后,疫情得到**控制。
7.1.1低致病性禽流感免疫
目前使用的疫苗是H9N2亚型疫苗,从多年的使用效果来看,产生抗体滴度高,维持时间长,**抗体水平可以维持5-6个月,保护效果良好。之所以还有部分养殖户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将H5N1亚型禽流感与H9亚型相混淆,或存在侥幸心理,或当地买不到疫苗等因素,造成H9亚型不免疫或免疫次数较少。特别需要提醒的是H9亚型禽流感的流行在国内已有10多年的历史,现已成全国分布,不免疫鸡群发病是必然的。
免疫程序:20-30日龄首免,产蛋前二免,以后根据抗体检测结果决定免疫时间。无抗体检测条件的可4-5个月免疫一次。
7.1.2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
异源全病毒灭活疫苗:用与野毒的H亚型相同,但N亚型不同的毒株制备的疫苗,如H5N2亚型疫苗。其优点是疫苗毒株属相对低致病性毒株,生产、使用均较**。缺点是免疫效果可能不如同源灭活疫苗。
同源全病毒灭活疫苗:用与野毒株的H和N亚型相同的毒株制备的疫苗,如H5N1亚型疫苗。优点是其H和N亚型完全与野毒株相同,因而可以提供**的保护效果;缺点是属相对高致病性毒株,生产、使用过程易散毒。
禽流感H5+H9二价灭活疫苗:优点是可以同时预防禽流感H5亚型、H9亚型感染,简便省事,节约费用。缺点是采用流行毒株H5N1,同样存在散毒危险。
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I亚型,Re-1株):由中国广东的鹅体内分离到的一株H5NI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通过反向基因操作技术,利用Re-1株的HA和NA外部基因,同时去除基因组中决定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的相关序列而做成的疫苗毒株。该疫苗株对禽类产品高度**,对哺乳动物无致病性,并且抗原含量高、免疫效果好、免疫期较长。
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NI亚型,Re-4株):在北方的山西和宁夏分离到的一株禽流感变异病毒,利用与制作Re-1株疫苗同样的技术开发的疫苗,目前在我国北方部分省市使用。
免疫程序:2周龄首免,50-60日龄二免,产蛋前三免,进入产蛋期根据抗体检测结果决定免疫时间,无检测条件时3-4个月免疫一次。有变异毒株流行时,10日龄免疫Re-4株,30日龄免Re-4+ Re-1株,产蛋前Re-4+ Re-1株,产蛋期Re-4+ Re-1株3-4个月免疫一次。
特别注意:现在市场上流通的禽流感疫苗可以给各地区鸡群提供良好保护,之所以有个别户仍然发病的原因主要是不免疫或免疫次数较少,请养殖户一定要按以上制定的免疫程序实施正确免疫,**鸡群健康。
7.2做好**生物**措施
因为禽流感病毒在外界干净的环境中存活能力相对较弱,很少能够经空气传播,所以采取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对于疾病的控制非常**。
7.2.1把好“大门关”
即严格控制进入鸡场的人员、车辆、物品的数量,如其他养殖户,推销饲料、兽药、买淘汰鸡人员等。这些人员在鸡场之间流动,传播疾病的风险很大。必须进入时,要进行全面、**的消毒。
7.2.2控制“野鸟与其他动物关”
迁徙的水禽、野鸟是传播禽流感的主要元凶,另外,鸭、鹅等家禽,猪、狗、牛、羊、猫、老鼠等动物也具备传播禽流感的能力。因而,养殖场在建场时一定要远离湖泊、河流、池塘等水系;鸡舍要密闭,防止野鸟进入;不饲养其他动物;要定期灭鼠,消灭蚊、蝇等。
7.2.3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关”
鸡舍内外环境脏、乱、差时,这些脏物如粪便、粉尘等可以给病原提供保护,很难将其**清除,当环境中的病原含量达到一定数量时,鸡群就会发病,因而环境卫生差是“百病之源”。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清除鸡舍周围的杂物,将粪便及时运至远离鸡舍的地方做无害化处理;每天打扫鸡舍内外的卫生,并每天带鸡与外环境消毒,**控制环境中的病源含量。
7.2.4加强饲养管理,**鸡群抵抗力
良好的饲养管理是控制一切疾病的基础,包括:饲喂全价的饲料,提供清洁的饮水,给鸡群提供适宜的温湿度、通风、光照,有规律的一日工作程序,防止**应激等。良好的饲养管理能够**鸡群充足营养的摄取,同时避免**应激因素,从而增强体质,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8发病后应采取措施
对于低致病性禽流感,确诊后用疫苗紧急免疫接种,一般在接种后2-3周可以控制疾病流行,同时使用抗菌素控制继发感染。
对于高致病性禽流感,要及时汇报当地兽医行政管理部门,由政府采取控制措施,养殖户不能私自采取任何措施。
免责声明:
1、本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版权若有侵犯,请在发表之日起30天内联系本网(致电我们或发邮件:80068959@qq.com),我们将在**时间内删除。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514193.COM All right reserved. 兽药招商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