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行特点
副嗜血杆菌(Haemophi l lus parasui s,HPS)是体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菌群,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是以10月份至第二年3月份最易发病,因为其气候变化比较大,特别是日夜温差较大,在保温和通风不能同时兼顾的情况下,促使了该病的流行和蔓延。本病一般感染2周龄到4月龄的仔和青年居多,但以3周龄到8周龄的仔和保育最易感染,发病率达10~50%左右,严重时死亡率高达50%.本病的传染源为病,亚临床症状,临床康复,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即病菌通过飞沫随呼吸运动而进入健康的仔内,或通过污染和饮水而经消化道侵入体内,在断奶、运输、注射、疲劳、天气突变等应激造成机体抵抗能力下降,病原体就在机体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使只致病并出现临床症状。
2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中,经常发生于膘情较好的只,病发热,体温升至40.5~42°C,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尖发紫,眼睑水肿,部分病出现起立困难,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跛行,四肢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症状而突然死亡,如天气骤变等。也有的可以耐过急性期,但会表现出慢性关节炎、脑膜炎等,耐过急性期的有的也可以因为腹膜粘连而引起肠梗阻等胃肠道疾病。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主要是食欲不振,咳嗽,消瘦,背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
3病理变化
病活体剖解可见全身多发性浆膜炎,即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关节炎、脑膜炎,尤其以心包炎、胸膜肺炎的发生率**(在笔者解剖的212头病中,其中166头有心包炎、胸膜肺炎,比例达78.3%),而且常以不同组合出现,较少单独存在。剖解可见大量的心包液,胸腔液,呈淡黄色,较透明,也有的因为混有红细胞而略带红色。腹腔积液,呈黄色透明状或灰白色浑浊状,胸腔粘连,肺脏表面和心脏表面布满一层灰白色或黄色的纤维蛋白绒毛,肺脏出血、充血或水肿,严重者整个腹腔也粘连,肝脏、脾脏、肠道等各脏器也布满黄色的纤维蛋白,关节(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液增多,浑浊,由于有纤维蛋白渗出,而使关节液很粘稠。脑有脑膜炎病变:大量积液,有的充血,淤血或者轻度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尤其肺门淋巴结有充血、肿胀,甚至出血而发黑。
4实验室诊断
本病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病理特征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借助实验室诊断,实验室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方法,如乳胶凝集、间接血球凝集、琼脂扩散、ELISA等方法,对多种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对确诊也有很大的帮助。笔者采集处于急性期病(在应用抗菌药物之前)受损浆膜面上的炎性物质如脑脊髓液,心包液及关节液等接种于含有NAD(烟酰胺酰嘌呤二核苷酸)的培养基上,经37°C恒温培养24~48**后,可见一些小而透明的菌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时没有见到溶血环。在显微镜下可见到单个的从球杆状到细长,甚至丝状等多种不同形态的菌体,通常有荚膜。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生化试验表明,该菌脲酶阴性,氧化酶阴性,可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D一核糖和麦芽糖等。从以上试验结果基本可以诊断该菌为副嗜血杆菌。
5类症鉴别
副嗜血杆菌病在鉴别诊断上应注意与链球菌、支原体性多发性浆膜炎一关节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病相区别。
5.1败血性链球菌病。本**可见纤维素性胸膜炎、心包炎和化脓性脑脊髓脑膜炎外,还可见到脾脏显着增大,并常伴发纤维素性脾被膜炎。用病变组织进行涂片检查或分离培养可发现链球菌。
5.2支原体性多发性浆膜炎一关节炎。
本病是由鼻支原体、关节支原体等所引起,发病比较温和而不是呈高死亡率的急性暴发,一般缺乏脑膜炎病变;而副嗜血杆菌病一般有50一80%的病例伴发脑膜炎。
5.3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程较长的慢性APP病例,也有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胸腔积液,胸膜表面履有淡黄色渗出物,心包液和胸水增多,呈粉红色,部分患肺脏与胸膜粘连,肺尖区表面有结缔组织化的粘连附着物。但胸膜肺炎病一般没有伴发关节炎,而副嗜血杆菌病大多伴发关节炎。
6综合防控措施
目前**病毒和细菌性疾病在场(特别是较老的场)普遍存在,群发病时,往往是HPS与其它细菌、病毒的混合感染,特别是当HPS和蓝耳病或温等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时,使用药物治疗的效果不理想,甚至**。因此,对临床上症状较严重的病应坚决淘汰,在防制上应树立“防重于治、养重于防、养防相结合”的理念,采取环境的控制、管理、和药物的预防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
6.1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生产区与外界环境有良好的隔离状态。重点加强对出台、人员出入口、物料出入口等易传入疫病关键地点的管理,全面预防外界病原侵入场内。
6.2场尽可能实行“全进全出”制。在每批全部转出后,用高压清洗机**冲洗干净,用20%石灰水加2%烧碱全面喷洒,2天后再用“复合醛”、“复合碘”或“活性氯”等全面消毒2次,空置7天后再转入新的群。通过“全进全出”,防止各类只交叉感染及疫病在场内的传播。
6.3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舍内外的环境卫生,保持清洁干燥和良好的通风,群的饲养密度不宜过大,特别在易发本病的深秋和冬春季节,要做好舍内保温和通风相协调,尽量做到大环境通风、小环境保温。可在中添加合生素(如韩国EUNJIN公司的牧哥一l00),因合生素能分解肠道中有害物,**粪便臭味,**改善舍内环境和**空气质量,从而减少副嗜血杆菌病等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6.4减少群应激。由于副嗜血杆菌病在应激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临床症状。尽量减少只的转栏及混群(在夏季,建议仔断奶后直接转至生长育成舍,减少保育阶段的转栏及混群),日龄相差太大的也不能同栏混养,尽量避免使用含矿物油的生物制品,以减少群的应激。
6.5重视和规范场消毒工作。场每周应坚持用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1~2次。消毒时应选择新型、刺激性较小的高效消毒剂,如复合醛类、复合碘类消毒剂,定期对全场环境和舍进行**消毒。
6.6确保质量。霉菌毒素是引起群免产生免疫抑制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目前中霉菌毒素含量普遍超标,中应添加霉菌毒素处理剂,消除霉菌毒素的危害,**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
6.7做好群**的免疫注射。特别是瘟、伪狂犬、链球菌一Ⅱ型、巴氏杆菌A+B型、萎缩性鼻炎、蓝耳病等的免疫接种,**群对上述疾病的 免疫力,能****继发HPS的感染。
6.8药物保健预防。笔者在几个场使用速可生(韩国LG life science生产的注射用头孢噻呋钠粉剂)分别在仔3、7日龄和断奶前(或发病日龄前一周)各注射1针,每次用量分别为5mg、7mg、15mg,效果非常显着,有的场保育仔的成活率达到97.5%,恢复到发病前的生产水平。
实践证明,要全面控制群发副嗜血杆菌病,在母分娩前后和群在断奶、转群、免疫接种前后对整个群用药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群零星出现并表现症状,也一定要早期群体性药物防治,可在中添加“加康”(10%氟甲砜霉素+免疫增强剂)+“骏安”(第二代替米考星),头孢类+阿莫西林,阿米卡星+强力霉素等**药物配伍进行防治。
6.9免疫接种。接种HPS商业和特异性可以**的控制该病的发生。母接种后可以对四周龄内的仔产生保护性免疫力。再用含有相同血清型的灭活菌苗激发小的免疫力,对断奶仔产生保护性免疫力。但也有些场反映使用灭活菌苗免疫后效果不佳,这可能是由于引起发病的菌株与所用菌株的血清型不同而缺乏交叉保护的结果。副嗜血杆菌病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传染病原、群抵抗力、场饲养管理状况及药物等因素。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场的饲养管理水平是决定群发病率的主要因素。场只要建立完善的生物**体系,加强和改善饲养管理,合理的免疫接种和药物保健,不但能够**防止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同时也是防止其他疫病发生的法宝。
免责声明:
1、本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版权若有侵犯,请在发表之日起30天内联系本网(致电我们或发邮件:80068959@qq.com),我们将在**时间内删除。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514193.COM All right reserved. 兽药招商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