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一个重要病原就是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该病来势迅猛。给那些规模小、饲养管理水平落后、免疫不健全的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进入2008年6月份以后.由于天气炎热潮湿.的应激反应比较大.病的发生呈上升的趋势.症状与2006年的“”近似。为了促进养业的健康发展.增强人们的信心.必须采取**措施控制蓝耳病的发生。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谈谈蓝耳病的预防控制。
1 做好病原的控制
蓝耳病病毒是在1995年由引进的外表健康而隐性携带蓝耳病病毒种传人我国。由于当时对该病知之甚少.并且缺乏相应的蓝耳病病毒实验室诊断检测方法.导致该病传人我国并广泛流行,给养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对于目前蓝耳病的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
1.1加强场引种过程中的检疫
引种及购买仔时要严格实行检疫、隔离饲养制度,禁止引入阳性(包括抗体阳性、病毒阳性)种,杜绝从疫区带入病毒:隔离新引进的种,时间21~28天。目前情况是大型场都能自觉地做好引进种的隔离检疫,而一些中小场引进种只注重隔离,而不注重检疫.有的甚至是不隔离、不检疫.直接进入场。实际上很多隐性感染蓝耳病病毒的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只是蓝耳病病毒携带者,如果不进行仔细的实验室检验就引进场.可造成蓝耳病的传播。所以只有制定引种的相关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才能避免因引种而造成蓝耳病人为的传播和扩散。
1.2场要坚持自繁自养
场要对种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和普查,对隐性带毒种母要按有关规定坚决淘汰处理,防止蓝耳病病毒经胎盘垂直传播。
1.3 畜牧部门要加强对病死处理监管
《动物卫生管理条例》对病死畜禽的处理虽已有明确的规定,但牵涉到国家赔偿制度的配套措施至今尚未出台,造成条例的实施操作很难到位,不能及时减轻农户因病死造成的负担和损失.而让农民、企业独自承担疫病损失以及消灭病原的费用,极易导致户采取急宰、冷冻、转移、贱卖和随意丢弃病死来减少自身亏损。因此,处理好重大疫病强制扑杀政策和赔偿制度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利于加强病死处理的监管。
2加强外界环境的控制
2.1 对场排泄物严格实施无害化处理
由于目前农村养条件相对较差,一些大场还能做到对粪尿等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但是一些小场特别是一些散养户图省事.只是将的粪便、尿液等排泄物露天发酵或直接排放到沟渠、池塘中,有的甚至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造成大面积污染.并且很多场也不能对病死畜体、流产胎儿做出**处理。由于蓝耳病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通过粪便、尿液、病死等途径污染环境,散播病毒.所以养场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来控制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严格处理流产胎儿和病死畜体.减少病原传播.防止污染环境。
2.2建立和完善场生物**体系
做好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将卫生消毒工作落实到场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严格执行卫生消毒措施.一方面**群蓝耳病病毒感染率.另一方面可将场环境和舍内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降到**.以减轻或杜绝群继发感染的机会.把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由于蓝耳病病毒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通过粪、尿等传播病毒,因此.每周至少带消毒l~2次.消毒前应用清水将舍冲洗干净,场区一般每月消毒l次;做好杀蚊、灭蝇、除鼠等工作:饲养人员和在工作中要遵守防疫卫生制度:的、饮水要**清洁无污染:要注意舍饲养密度、湿度、温度、空气质量等。同时对场实行封闭式管理,执行严格的出入场制度.禁止外来人员随便进出场.进而切断传播途径。
此外,要控制好屠宰场、肉加工厂的检疫和环境卫生,对排出的污水和废弃物要严格消毒.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运载及肉产品的运输车辆及工具要进行严格的消毒,防止因交通工具等受到污染造成蓝耳病的传播。
3加强对易感的保护
3.1加强蓝耳病的疫情监测
及时了解掌握蓝耳病疫情动态,对疫病发生的危险程度做出预测,以便场采取相应对策加以防范。
3.2做好蓝耳病免疫
目前国内常用的蓝耳病包括灭活苗和冻干活两种。其中蓝耳病灭活苗使用较**.冻干活比灭活防疫费用低,免疫产生的时间更早。此外.免疫时可添加**激活免疫系统的药物.以促进抗体生成.有助于**全群抗体水平的整齐度。
3.3加强饲养管理
3.3.1坚持自繁自养,实行封闭式管理。实行养生产各阶段的全进全出.至少要做到哺乳和保育两个阶段的全进全出。推广“早期隔离断奶”(SEW)的饲养模式。仔多在断奶前后感染该病.因而采用SEW饲养模式可减轻或避免仔感染。实践证明,仔提前断奶(7~21日龄)。小单元实行全进全出.可**地控制该病以及其他病原体引起的混合感染。
3.3.2加强群的饲养管理,实施精细化养。**饲养密度,加强通风,减少应激因素。合理选择,**新鲜无霉变.**群的营养水平,提升群的非特异性抵抗力。坚持定期监测淘汰制度.及时淘汰弱、发育迟缓、病和濒死,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场进行净化,特别是种场。
3.3.3要重视**应激对群的影响,特别是热应激,不仅影响群的生长性能.而且可使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抵抗力及肝脏解毒功能减弱.**机体正常生理机能和免疫力。同时大量出汗,可造成严重脱水和体液平衡紊乱,进而诱发多种疾病。特别是当群健康状况不良或处于亚健康状态时.疫病暴发的可能性就更大。
4采取**机体免疫力和防止继发感染为主的治疗措施
场出现蓝耳病时,可对没发病和刚发病的群紧急接种蓝耳病冻干苗,使用新必妥(用转移因子)稀释,同时注射头孢噻呋钠防止继发感染。紧急接种只适用于的前期感染(出现症状l~3天).如果只已出现后肢走路不稳、衰弱、不食等症状再紧急接种效果不好,特别是后期,紧急接种蓝耳病常常会加速病死亡。然而,蓝耳病一般很少单独发生.常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特别是混合感染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链球菌病、副嗜血杆菌病等病.所以紧急接种时要了解只病情,治疗之前**做实验室诊断。在群或饮水中同时加入氟苯尼考500克/吨、替米考星300克/吨和黄芪多糖500克/吨,或80%支原净l25克/吨、头孢类抗生素l00克/吨和黄芪多糖500克/吨,对发病尽量采用饮水给药,因为病采食量**,会导致药物剂量不足.治疗效果不好。对发热群还需在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和葡萄糖,以利于病体质的恢复.**死亡率.
蓝耳病病毒感染群后导致免疫抑制,易继发细菌病和病毒病.加重发病程度。因此,通过适当使用抗菌药物、实施群的保健计划.以控制群的细菌性继发感染是**蓝耳病危害的**措施。可在妊娠母产前和产后阶段、哺乳仔断奶前后、转群等阶段适时在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黄芪多糖和预防量抗菌药物,对预防蓝耳病的继发感染和**机体免疫力都有**的效果。此外,对哺乳仔和保育,可用长效土霉素制剂和头孢噻呋等进行药物保健。
免责声明:
1、本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版权若有侵犯,请在发表之日起30天内联系本网(致电我们或发邮件:80068959@qq.com),我们将在**时间内删除。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514193.COM All right reserved. 兽药招商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