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世界养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应清楚的看到,疾病仍是制约养业发展的大敌。疾病是病原、宿主、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是随时空不断进化的,野生动物源性疾病的越界传播,新的生产经营条件,新的物流模式使得“新”的疾病不断产生。世界范围内产生的六种新病,就给养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应引起养生产者的高度重视。 一、断奶后多系统瘦弱综合症
该病是由圆环病毒Ⅱ型(PCV2)引起的断乳呼吸急促或困难、腹泻、贫血、**的淋巴病变和进行性消瘦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病。这种疾病发病率5%~20%,有的高达100%,死亡率为100%。严重影响的生长发育,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已演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疾病,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该病多发生于6周龄~9周龄的,临床表现为渐进性消瘦,呼吸急促或困难,咳嗽,有时可见腹泻、苍白和黄疸;剖检可见淋巴节肿大,但不出血,橡胶色的肺以及肿大的蜡样肾,肾表面可见白色点;显微变化,淋巴滤泡的排空,以及淋巴结、肝和其他组织的肉芽肿炎症,肺部还可见淋巴组织间质性肺炎。由于临床症状不特异,靠实验室检查PCV2抗原或核酸方可确诊。
在防治本病上,除了引健康、搞好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加强检疫消毒等措施外,**的办法进行免疫注射。PCV2已经面世,免疫接种可以**预防本病。在治疗上,Inmodulen是一种新研制的生物免疫的治疗制剂,可显著**死亡率。
二、副嗜血杆菌病
副嗜血杆菌病是由副嗜血杆菌引起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的一种新传染性疾病。该病在换料、转群、变温、免疫、去势等应激条件下容易发生,此病流行很广,主要养国都有该病原的存在。近几年来,由于大量频繁的从国外引种,已将此病带入我国,并在个别地区开始发生,应高度警惕。
症状:以咳嗽、呼吸困难、消瘦和被毛粗乱为特征。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反应迟钝、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耳尖腹部青紫;断奶仔的急性病例,皮下和肺发生水肿,在应激或神经症状出现后很快死亡;母急性感染,可出现流产;公发生跛行症状。
剖检:为多发性的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多发部位在腹膜、心胞膜和胸膜,有时也可发生在脑膜、关节表面,尤其是在腕关节、跗关节;肾表面偶尔可见出血点。
防治:用副嗜血杆菌灭活进行免疫,可**预防本病。一旦发病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药物治疗效果好,对于群体,一头发**个别重点治疗外,要全群投药可**控制此病的流行。
三、增生性肠病
增生性肠病也称增生性回肠炎,是由细胞内劳森氏菌引起的小肠黏膜腺窝上皮细胞腺瘤样增生的传染病。近几年,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法国、丹麦、英国等国发病都呈上升趋势,因而日益受到重视。
该病临床特征表现是焦油状腹泻,急性常发于6周龄~20周龄生长育成,有时也发生于保育仔和成年公、母。剖检眼观主要有增生性肠病、出血、弥漫性坏死性盲肠结肠炎,类似痢疾。实验室诊断可采用镜检结合PCK和特异高免兔血清或单克隆抗体荧光免疫技术检测粪便中的细菌。
用接种繁育群和断奶育肥群,可**控制该病。泌乳母和后备母也可用林可霉素一大观霉素拌料,连用8周,可**防治本病发生。一旦发病,用红霉素静脉注射,可很快**。
四、皮炎及肾病综合症
该病主要侵害8周龄~18周龄的,发病率12%~30%,病死率为5%~14%。临床表现在胸部、腹部、股及前腿皮肤上,出现广泛的大小不同和形状不同的紫红色圆形或不规则的病灶,可能融合;病表现厌食、消沉并伴有发热41℃左右,60%~80%出现皮肤病变的发生死亡。剖检可见肾脏肿大、苍白、有病灶,成斑斓状,有时出血和水肿;淋巴结肿大、出血,回盲口处扣状溃疡,肺水肿或呈橡皮样,偶见胃溃疡和结肠炎。注意该病与瘟、丹毒鉴别,以免误诊。
对该病的防治没有特异的预防和免疫,也没有特效药物来治疗。控制此病是基于良好的管理和高水平的生物**措施,以及全进全出和**的消毒措施做保障,方能达到防治目的。
五、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是颇受关注的新出现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戊型肝病毒(SHEV)是人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青壮年发病率表现为暴发性肝炎的比例较高,死亡率在0.5%~3%,但在孕妇中死亡率可高达15%~20%。
对防治本病可采取早期(17日龄~19日龄)断奶,可以防止垂直传播,仔严格隔离可以防止水平传播,这些措施有助于建立无病毒样。对人在戊型肝炎流行地区,**的改善水质,并将水煮沸后再饮用,将是控制本病传播扩散的关键,因为该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源扩散。
六、蓝眼病
蓝眼病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型疾病。该病主要感染公,公感染后表现睾丸和附睾肿大,精子发生严重变化,精子浓度**,精子顶体损伤活力变弱,精液中携带病毒,可以通过精液排毒。该病易与乙型脑炎相混淆,应注意鉴别,确诊本病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在感染公精液中检出病毒。
防治本病**办法是接种,墨西哥商品化蓝眼病灭活苗已面世,可以用于紧急预防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