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棚养因为成本低,深受众多农户的欢迎,然而专家提醒我省广大养户,大棚养影响的生长发育,容易发生和传播疾病,药物残留高,不宜推广。
一、大棚养成本低。记者近日在我省大镇肥西县小庙镇采访时看到,小庙镇小庙村农妇姚家桂家建有4个养塑料大棚,这些塑料大棚主要是在竹子外蒙上一层塑料薄膜,棚顶上的塑料薄膜内加了一层稻草,以调节棚内温度,然后再用铁丝拉一下,棚内设施也很简单。她告诉记者,一个塑料大棚只要2000多元,最多只能用3年。在小庙镇五十墩村三星养小区内,记者看到了农民徐应明所建的两个规范化舍,他告诉记者一个舍投入约4万元,一批能养6000-7000只。这种舍是砖混结构盖起的房子,顶上用了双层薄膜,中间加了一层稻草,内部有钢架,非常牢固。较大棚养而言,舍养管理方便,便于消毒,节省,长得快,料肉比高,但一次性投入较大。小庙镇镇长洪从贵透露说,小庙镇年出栏商品3000万只,占合肥市养量的30%。全镇约有50户养户是在养小区内养,大棚养户约有1000-2000户。大棚养之所以受到当地农民欢迎,其主要原因就是投入资金少。
二、大棚养弊端多。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姜润深博士告诉记者,大棚养弊端较多。一是大棚密度高,生长缓慢。大棚养的存栏数,肉要控制在5000只左右,如果在8000-10000只以上,密度就高了。大棚饲养区要合理分布大棚的间距、大小、通风等,大棚之间的间距应为跨度的3-5倍。记者在小庙镇看到,多数大棚都是一个棚挨着一个棚,有的都连起来了;二是卫生防疫差,发病率高。大棚养放在地面养,吃喝拉撒全在那一块,容易滋生病菌,一生病就得用药,这样不仅成本上去了,而且的药物残留大,影响销售。特别是有的养户没有卫生防疫观念,农户之间相互串门,相互看,不消毒,不换衣,一家发病,引起几家同时发病。
三、舍养规范**。小庙镇农机站站长张宝介绍说,按6000只计算,舍成本比大棚节约2000多元。舍通风快,氨气浓度较低,密封性好,病毒进不去,不易感染疾病。大棚养环境差,氨气浓度高,易感染疾病;舍舍内加温是局部加温,人工作很**;而大棚用煤炉整棚加温,易产生煤气中毒,该镇大棚养户就曾经发生过中毒死亡现象。舍有排水沟,抗风雨能力强;大棚雨水就会流进棚内,造成相互挤压而死。舍的毛色鲜亮,抵抗力强,用药量小,品质好,容易卖;大棚的毛色杂乱,易生病,用药量高,品质差,难卖。
四、大棚养要注意。姜润深博士认为,大棚养如果做得好也可以采用。盖大棚不能一味地追求低成本,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养户要注意合理规划、科学。一是布局要合理。一个大棚养数量要控制在5000-8000只之间,棚间距要达到跨度的3倍以上,长度不要超过70米;二是要**水平。不能只喂玉米等单一,要搭配饲喂,营养要全面;三是要科学防病。养户要有防疫观念,应做好日常消毒,要有一定的隔离措施。舍周围环境及空地要撒石灰、大棚内外要喷雾消毒。上市的前两周,要停止饲喂抗生素等药物,把药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四是大棚要改进。大棚地面应做成水泥地面,每批出栏后要清洗舍。用砖头砌个支柱,顶棚材料要用石棉瓦、草帘,舍环境好一些,的成活率也高一点。
五、倡导规范养。张宝站长认为,今后要逐步推广规范化养,推广养小区饲养,可以倡导养户们2-3户合建一个标准化的养小区,逐步规范养生产,**技术,增强市场竞争力。姜润深博士告诉记者,提醒我们养要规范化,今后对不够资格的养户应禁止其饲养,要建立准入制度,环境、建场选址、养要规范;要推广规模化饲养,以圈养为主,在舍周围开设运动场,在舍周围拉网,在舍内部放养。饲养技术上,在饲喂过程中要加强对营养的控制,要控制好舍的环境,如温度(夏天降温、冬天保温、小加温等)、湿度、光照等,不能盲目饲养,否则出栏率低,利润低,效果差。
免责声明:
1、本文来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
2、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版权若有侵犯,请在发表之日起30天内联系本网(致电我们或发邮件:80068959@qq.com),我们将在**时间内删除。
3、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19-2023 514193.COM All right reserved. 兽药招商网 版权所有